文/壬法修 2020/3/16
在客家民俗文化大显威灵法当中,有一个『出教』的概念。这些年来,我所了解到各派对于“出教”的解释不尽相同。但有一点必须开头就讲清楚,我发现近三十年来“出教”的意义被狭隘化了。
一提到“出教”,得到的最多解释就是“放传教”“放教”了,直白点就是师父允许你开舘收徒弟,把这门手艺继续通过授徒的方式传下去了。
我现在就明确的告诉大家,以上这种说法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一种出于商业化考量的、对“出教”狭隘化解释之后的说法。
就拿六壬法来说,能“传教”与否,与其是否“出教”没有必然的联系(当然,也有一定的关系)。不信你可以去山区里走走,去六壬法保留得比较好的山区里看看,你就知道了,不需要我多说。大教弟子一样有人传教,传统上能传教与否,关键是师父有没有把传教的那部分法本给你且允许你传教。这才是关键!
在过去法本是很稀罕的东西,不像现在这样那么容易获取,也不存在一过教入门就给你一大本法本,都是师父像挤牙膏一样,慢慢给你抄一点、抄一点……抄下来。。只要师父愿意拿出授徒过教那部分法本给你,并允许你抄回去,基本上师父就已经认可你将来待功夫熟练的时候,有收徒弟传教资格了。并非一定要弄个什么“出教”。
近几十年商业化运作后,通常师父会把传教的篇章,归类到“出教”里,你如果想出教,那么需要交上一大笔钱,这也算是控制徒弟的一种方法。这种行为谈不上对与错,只能说这门手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。
当然,“出教”的意义包括传教,但不限于传教。下面我将说说出教的其他意义:
一、出教后,可以不回舘或 不频繁回舘。
在没有出教以前的弟子,也可称之为“舘内弟子”,因为还处于频繁的学习当中,所以需要定期去师父家(回舘),回去干嘛呢?一个是拜神,二个是跟师父学习(口教红仪)。因为你师父家的“舘”,是你过教、藏魂都在那里,所以是你本身的“舘”。你定期回舘是理所应当的,也是必要的。因为回一次,就给你挤牙膏一次,妄图通过一次过教就远走高飞不联系的人,那活该他白花钱,被师父砸榔头,不砸你砸谁?这样的徒弟对于师父来说是好事啊,一次收费,无售后服务,送上门的钱干嘛不要?哈哈。
出教,有些地方也叫“出舘”“下山”,在传统的出教表章里有言:
其实意义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你了,你跟师父已经学完该学的功夫,可以“下山”独立走江湖,自立门户了。
此时,你已经不需要再回你的本身“舘”。当然,如果出于尊师重道的考量,“出教”弟子有心的话,定期去师父家坐坐也是好事,说不定师父会把额外的教门内容教授给你。毕竟有些师父也是看人来,人品好的,额外多教一些,也是正常,有些教门还存在所谓“特殊传授”、“教外别传”等。这些内容可以理解为“游戏副本”(副教),并非“主线任务”,所以此类内容,师父并没有义务去教你。能学到是你的缘分,师父不教你,也是无愧于师门。
二、出教后,师父已经没有义务继续教你。
既然你选择了“出教”(出舘、下山),那么说明你已经自认为学够了,你可以下山走江湖,开舘办事,包括授徒。此时的你,与师父本质上已是一路人,大家都是开舘找饭吃,没什么不同。
此时,师父已经没有义务继续教你。这就好比毕业的学生,你再回母校看看,老师还教不教你?如果你的师父继续教你,是情分,不教你,他也没错,是本份。
既然你选择了出教,得到机遇的同时,也请你自行承受出教所带来的后果(有可能你并未学全)。
我一个陈姓师兄,学习不到一年即向师父申请出教,师父当然允许。另外一个张姓师兄,选择在师父舘里修学两年多。多年后大家都出教了,一对比,为什么张师兄比陈师兄能学多那么多?陈师兄反过头来怪师父偏心,师父说,谁让你出教的?既然下山了,我可没有义务再继续传你后续的东西了。
三、出教后,将来再有斗法自行承担。
人在江湖走,多少涉及到一些斗法内容,即便不斗法,倘若帮事主办事,所带来的一些负能量后果,需要自行承担。因为你已经有自己的“舘”了,一切后果自行承担。
师父帮你,是情分,不帮你,是本份。
你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乖娃娃,有师父的“舘”来保护你。
再续新篇章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xieguangming.com/post-75.html 本文已被百度收录
版权声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为“高州六壬伏英馆”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